科罗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法国为什么总是反对美欧亲善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www.xxzywj.com/index.html

最近几天因为欧盟主席容克访美而闹的沸沸扬扬的“欧美结盟”事件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在“贸易战大文宣”的舆论氛围下,世界各大经济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中国人的神经。

可是有一点我们还是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新闻不能只看标题。

其实25号欧盟与美国达成的协议就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宣言。虽然协议没有公布什么具体的条款,但对比欧日签订的自贸协定(已经经过了四年的谈判),这明显就是一个仓促形成的、各取所需的象征性决定。

这样的象征性协议最大的动机就是双方的*治意图,欧盟通过与日本结盟来稳定因“贸易战”风险带来的动荡,也因此给了美国一记下马威(日欧贸易总额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而特朗普及他的幕僚肯定也感受到了欧日结盟带来的威胁,所以才有缓和的意愿。

·欧日自贸协定才是最近的重头戏,也将在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大问题。

欧美之间的贸易逆差远远大于欧日,欧日之间的贸易基本上持平,还经过了四年的谈判而没有成功,这次只不过是在世界“贸易战”背景下加速达成的协议。那欧美之间在存在这么大的贸易逆差之下怎么谈?

·美国国务院的数据,欧盟在贸易逆差方面紧随中国,达到亿美元。

第二,缓和贸易战就一定要直接进步到“自贸区”吗?“自贸区”就是特朗普所追求的贸易平等吗?那他为什么要急于退出“北美自由贸易区”呢?

法国第一时间“持保留态度”

即使双方现在有暂停贸易战,甚至推进自贸谈判的意图。欧盟内部对此的反对意见也不少。

法国总统马克龙第一时间表示了不同意见。

法新社的报道:马克龙26日在马德里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Sanchez)举行会晤,在会后的记者会上,马克龙表示:

“一个好的贸易讨论……只能在一个平稳、互惠的基础上去做,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受到任何威胁。”

言下之意,这一切都是发生在美国贸易战威胁之下,欧盟的妥协行为。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们将与我们的欧洲伙伴们一起澄清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就包括:不赞同欧盟应与美国就例如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即美欧的双边自贸区谈判)等这样的大规模贸易协议展开谈判,因为现在环境并不允许。

马克龙还强调,农产品应该被排除在谈判之外,“我认为,在环境、健康或食品方面,不应该压制或降低任何欧洲标准。”

相比于德国在制造业上的优势,法美之间如果实现零关税,那么对法国经济将是致命性的打击,不管是法国的农业或是制造业都没办法承受来自美国商品的冲击,这是法国坚定反对的主要原因。

当然特朗普的个人原因也很是重要,毕竟马克龙深知他的不靠谱(特朗普曾在马克龙访美期间劝法国“脱欧”),法国不愿冒朝令夕改的风险。

法国为什么总是反对美国?

这次法国反对“美欧亲善”,当然是事出有因,马克龙也是考虑到了法国的现实。但回顾历史,自从二战以来,法国人好像对美国就不怎么感冒。

美国建国之初,因为要共同对付英国的缘故,两国之间友好的就像兄弟之邦,又是共同战斗,又是送大礼,就差和亲,成“秦晋之好”了。

·法美“传统友谊”的象征——纽约自由女神像,是当年法国人送的礼物。

·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的活动

二战中要不是美国的“拯救”,法兰西就早就完蛋了,根本不会有今天大国的地位。所以战后一般法国人对美国人都是很友好的,这点大家有机会看看战后一些美国记者在法国留下的记录文字就会有很深的感触。

然而也正是二战之后,法国精英阶层对美国的态度就来了个度的大转弯。

其中有些是标志性的事件:

戴高乐主*后,什么都强调自主,不配合美国。一度退出了北约的指挥机构。

萨特等人引领的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圈子成为法国社会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反美意识强烈。

怎么会搞成这样的呢?

戴高乐是右翼,在传统的*治光谱中,他应该天然的倾向美国啊,可是他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却相当的复杂,其中又以负面情绪为主。

当年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流亡在英国,戴高乐以一个低级*官出身领导着这个流亡*府,其实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特别是罗斯福总统很看不上他。很多事情都不让他代表法国*府参加。

·双方难得一次的会面。二战中,包括英美,英美苏等各方会议都常常把法国撇在一边,连会议内容都不向法方通报。

甚至在战后的安排上,罗斯福总统更倾向于在维希伪*权内寻找一位代理人而不接受戴高乐。戴高乐想去美国访问,罗斯福也不搭理他。可以说如果不是罗斯福的去世,战后法国的*治局面肯定不一样。

这对于一个自信心很强的人来说是怎么也接受不了的。

当然,私人因素是一方面,但对整个国家层面来说,这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美国在战后一系列的行动让法国很受伤。

用萨特的话来说:我们已经染上了可怕的自卑情结,而要摆脱这种情结,就应该强有力的捍卫这个殖民帝国。

对,法国本以为二战结束之后,重振大国雄威的时候到了。可是偏偏美国所采取的*策让他们感到失落。

一方面美国主导欧洲旧殖民体系的解体,鼓励以前的殖民地独立。这让法兰西帝国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没法接受,所以在阿尔及利亚和越南等地选择死扛到底。

之前我有介绍过这本《战争的余烬》,作者对这段历史做了详尽的研究,是一本有分量的参考书。

作者:[美]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原作名:EmbersofWarheFallofanEmpireandtheMakingofAmericasVietnam

第二就是重新扶持德国,这个选择对于法国,特别是法国经济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当时法国经济正准备重新起飞,面对满目疮痍的欧洲,法国可以成为一枝独秀。然而扶持德国就意味着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对手又将产生。

·德国鲁尔区的煤炭工业。战后法国提出对德处理的四条意见:1、解散中央集权*府,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府。2、鲁尔区实行国际共管,保证鲁尔区的工业实力不在成为德国战争机器的发动机。3、莱茵区实行共同战领,保证法德边境的安全。4、经济上吞并萨尔,让萨尔的煤矿为法国经济服务。

索性欧洲的*治家还是挺有智慧,在*治上推出了法德和解,经济上搞出了欧洲煤钢联营,避免了恶性竞争。才使得法国没有受到更深的伤害。

但无论如何,法国*治的精英阶层都认为,这是美国在毫不顾忌法国利益下做出的决定。这给双方留下了嫌隙。

至于法国的左翼知识圈,我推荐大家去看雷蒙·阿隆的回忆录和托尼·朱特的《未竟的往昔》。从对手和历史学家的角度更多的了解这段历史。

·雷蒙·阿隆是法国战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和法国左翼做了一辈子的对手。特尼·朱特的书则是把萨特、波伏娃和加缪放在了整整一代法国知识分子的维度去做了思考。

所以,其实对于法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美国人既做了他们的救世主,又好像总是轻视他们。这就让法国人形成了那种又自卑又自强的性格。这种情绪让他们不管在任何时候处理对美关系时都不会把问题搞的简简单单。

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去形容这样的感觉,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历史的包袱”。

说到底人不是机器,任何历史的演进都不是机械的。虽然历史学家们可以总结出种种的规律,但感情与偶然仍是过去与当下最重要的元素。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